电镀硬铬工艺常见问题分析

      不锈钢易钝化,沉积铬过程中过电位较小,相对于一般不锈钢不易被活化。 电镀硬铬:与一般不锈钢材料电镀硬铬相同,在电镀前应对不镀部门进行绝缘保护,零件经前处理后浸入50~60℃的热水中预热,使零件的温度与电镀硬铬镀液的温度趋于一致。对外形复杂的零件,所用的蹊径小电流停留时间较长,且停留时间随电流的增大而缩短,效果很好。

       若镀液中硫酸含量低于250g/L,镀层耐磨性较差,硬铬添加剂每100L低于35mm时会泛起镀层粗拙,硬度降低,耐磨性不够。 假如零件尺寸小了,可以通过加电镀铬加厚来达到想要的尺寸。蹊径小电流大小因面积不同应作相应的调节,面积小时蹊径小电流应减小,面积大时蹊径小电流应增大。本处理工艺对不锈钢基体的损伤是很小的。停留较长时间的蹊径小电流送电使阴极(即零件和挂具)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新生态氢原子,且跟着电流的增大,新生态氢原子会相应地增加。
        镀层脱落:阳极电流密度不当影响镀层结协力。  模具镀铬后表面平整、清洁度好、易脱模,主要为了保证产品的光洁镀、平整镀,还可以防锈,一点锈斑都不会有。零件应带电人槽,采用蹊径小电流。电流密渡过大,造成铬镀层轻易脱落,所以必需留意控制阴极电流密度在工艺划定范围。
       停留较长时间的蹊径小电流送电加上吹湿砂的前处理不仅有利于进步镀层与基体的结协力,更有利于保证镀层的完整,确保电镀质量。此后用1.5~2.0倍的正常电流密度冲击镀30~60s,可在较短时间内天生致密且结协力良好的薄铬层。模具电镀的过程中不易变形,模具镀铬后表面硬度可达到(HR65以上),耐高温达450℃、耐侵蚀、耐磨损。这些新生态氢原子具有极高的还原能力,使不锈钢表面的钝化膜不断地得到还原,从而使零件表面得到活化,尤其是蹊径小电流中的大电流能充分活化零件的复杂部位。 镀液中的六价铬含量偏高,也会使铬镀层轻易脱落,可以通过电解处理使之降低并保持在划定范围。 
       调节器盖零件:底平面电镀硬铬时,因为底平面外形较为复杂,固然采用吹湿砂活化表面,但由于电镀过程中零件内腔溶液畅通流畅量不足,底平面的活化不够充分,会泛起一圈小面积漏镀。 
       镀层耐磨性不良:镀层脱落主要是由于成分含量不当所造成的,模具镀铬镀液不不乱对镀铬层的耐磨性也会有影响。对于外形较复杂的零件这种冲击镀是必不可少的,它可有效地保证镀层的完整性,在这之后恢复正常电流密度进行电镀硬铬。模具在电镀过程中,电极控制不当,过电不平均,也会使镀层耐磨性不好,正常情况下电极离模具表面为0.10毫米是比较好的。
       如采用停留较长时间蹊径小电流法(5A停留15min,10A停留10min,15A停留5min)。传统的蹊径小电流不能完全解决漏镀题目。确保产品不乱,模具除了可以镀铬,还可以电镀合金,目前海内模具最流行的仍是模具电镀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