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锈钢电镀硬铬工艺的介绍

       三价铬含量过高时,也可以采用电解法,使三价铬在阴极上氧化成六价铬。在电解时,阴极上能产生三价铬,三价铬一般含量为2~4克/升,要维持这个范围,阳极面积要比阴极面积大一倍左右,三价铬含量过高,降低溶液的导电度,镀层的光亮范围惹人注目,甚至呈暗色。

       对外形复杂的零件,所用的蹊径小电流停留时间较长,且停留时间随电流的增大而缩短,效果很好。对于外形较复杂的零件这种冲击镀是必不可少的,它可有效地保证镀层的完整性,在这之后恢复正常电流密度进行电镀硬铬。传统的蹊径小电流不能完全解决漏镀题目。零件应带电人槽,采用蹊径小电流。

     新配制的镀铬溶液是难以得到满足的镀铬层,其原因是缺少一定量的三价铬离子。停留较长时间的蹊径小电流送电使阴极(即零件和挂具)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新生态氢原子,且跟着电流的增大,新生态氢原子会相应地增加。阳极面积大小或导电不良,三价铬也会升高,阳极要按期洗擦,特别是镀内径,每出一次槽,都应洗擦一次,防止阳极钝化,导电不良,局部一片一片无铬层,镀耐磨铬的另一题目是三价铬的积累。

       方法是:用细铁棒做阴极,阳极面积大于阴极面积10~30倍,阳极电流密谋为1.5~2 A/ 通电处理一小时,可氧化三价铬0.3克左右。不锈钢易钝化,沉积铬过程中过电位较小,相对于一般不锈钢不易被活化。这些新生态氢原子具有极高的还原能力,使不锈钢表面的钝化膜不断地得到还原,从而使零件表面得到活化,尤其是蹊径小电流中的大电流能充分活化零件的复杂部位。蹊径小电流大小因面积不同应作相应的调节,面积小时蹊径小电流应减小,面积大时蹊径小电流应增大。

       如采用停留较长时间蹊径小电流法(5A停留15min,10A停留10min,15A停留5min)。高钨不锈钢合金电镀硬铬工艺因钨含量较高而具有特殊性,采用吹湿砂和停留较长时间蹊径小电流送电2种特殊方法处理,较好地解决了零件特别是复杂零件的漏镀题目,且结协力好,对不锈钢基体损伤小。

       一般来说,只要使阴阳极间隔比较近(大于或即是100mm)使用比较高的电流密度从而沉积速度达到50μm/h以上,将不存在三价铬升高的题目,否则,只有用按期电解处理的方法来降低三价铬的含量。因此,新配制的镀铬溶液在转入出产之前,先要大阴极小阳极电解一段时间。本处理工艺对不锈钢基体的损伤是很小的。此后用1.5~2.0倍的正常电流密度冲击镀30~60s,可在较短时间内天生致密且结协力良好的薄铬层。

      与一般不锈钢材料电镀硬铬相同,在电镀前应对不镀部门进行绝缘保护,零件经前处理后浸入50~60℃的热水中预热,使零件的温度与电镀硬铬镀液的温度趋于一致。停留较长时间的蹊径小电流送电加上吹湿砂的前处理不仅有利于进步镀层与基体的结协力,更有利于保证镀层的完整,确保电镀质量。因此,三价铬含量一般不答应超过10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