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持三价铬的平衡不乱,阳极面积应为阴极面积的2~3倍。为此国际上在镀硬铬添加剂的研制方面从普通的镀铬工艺发明以来一直都没有中断过,且已经历了从含氟到无氟的发展。喷砂后要及时去除表面残留的玻璃砂,以免对后道工序产生影响。相反,长时间独小件,阳极面积大大地大于阴极面积,三价铬就会减小。
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在阳极表面天生一层可导电的红棕色膜,其成份为氧化铅。最大不超过10克/升,三价铬过低镀液透明红即可知三价铬过低,镀层亮度不佳,沉积速度慢,镀层硬度不高,深镀能力差,可采用大阴极小阳极电解升高三价铬。
其详细含量在实际出产过程中除了用化学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外,还可以使用比重计进行粗略丈量,又良多参考书给出了镀液在15℃时溶液密度与CrO3含量的对照表,可是在实际出产过程中溶液一般是在50℃左右进行工作的,丈量时的温度不一定正好在15℃,在这里给出一个在很实用的在不同温度下,溶液密度与CrO3含量的关系对照表。
但电流效率下降槽电压升高,分散能力变差同时镀液的带出损失较大,镀层的硬度也较低。阳极上如天生黄色堆积物,这是铬酸铅,它既影响导电,又侵蚀铅基体,应予刷去。氧化膜的天生有保护铅基体不受侵蚀。
硬铬镀层因为其具有的高硬度和耐磨性,可以大大增加产品的使用寿命而广泛应用于很多行业。在开始工作前,最好先开大电流一促使阳极表面氧化,天生氧化膜。在镀硬铬溶液中的含量应为普通镀铬含量的中下限,即200~250g/L。
保持三价铬的不乱的必要性,为了使镀液的机能保持不乱,三价铬的控制是必要的,三价铬与六价铬在不同的阴、阳极面积及电流密度不同时会互相转换。在配制溶液初期为了天生三价铬,阴极面积为阳极面积的3~5倍。
如长时间镀内孔,阳极面积小于阴极面积,三价铬就会上升。工作完毕后最好掏出阳极挂于槽侧,以免氧化膜被镀液溶解,有利于延长阳极使用寿命。喷砂处理可采用干喷或水喷,使用不同目数的玻璃砂,调整喷砂的参数可以获得不同粗拙度的平均表面。海内也在有些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普通的尺度镀硬铬工艺的应用仍是最为普遍。
若三价铬过高,采用大阳极面积,阴极面积为阳极的10%~3%,阳极电流密度为1.5~?安/平方分米,通大电流电解处理,可使三价铬氧化还原为六价铬。但是镀硬铬的工艺原理决定了其电流效率较低、沉积速度较慢。三价铬保持在2~4克/升为相宜。假如内孔镀硬铬,阴极面积比阳极面积大,电镀时间长了三价铬回越镀越高,此时应该用适当的大阳极小阴极来电解,以降低三价铬总量。为了保持三价铬的不乱,阳极面积应比阴极面积大一倍。
一些镀件表面可预先采用喷砂处理,这不仅可以使零件表面获得平均的粗拙面,而且可以增加铝合金表面的显微硬度,增加电镀的表面积,进步镀层结协力。在通电时在阳极表面上产生氧气,在液面阳极附近可以看见小气泡向上逸出,表明阳极处于正常导电状态。
其含量的高低对镀液的电流效率、分散能力、深度能力镀层机能以及溶液损耗及电损耗有直接关系。在一千升的镀液,用500安培的电解3~4小时,即可获得2~4克的三价铬。含量过低,电流效率高,溶液分散能力较好,镀层的硬度也较高同时溶液的带出损失减少;含量过高,固然镀液的导电率进步,均镀能力也跟着升高。